《白话治世经典》由中国古代治世经典《权书》、《武侯新书》、《心书》、《素书》《太公阴符经》《范子计然》和《经世奇谋》八书组成。《权书》为苏洵所作。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生于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少年时期不好读书,喜爱游历,自言“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从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忆山送人》)二十七岁“始大发愤,谢其素所住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以后他曾几次应进士、茂才异等科考试,皆不中,因而尽焚以往所写文章,更加刻苦攻读。
《武侯新书》《心书》旧题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所著。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早年躬耕于襄樊卧龙岗,受刘备三顾之请,登上仕途,为刘备进取荆、益,结好东吴政权,建立蜀汉,造成三分之势,立下汗马功劳。嗣后,又辅佐后主刘禅,主持蜀汉军政大事,推行法治,为发展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卒谥忠武侯。《心书》执掌兵权。兵权者,是三军之司令,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
之。兵权是统率军队的权力,是掌握三军生杀予夺之权的“司命”,它使统帅有了赖以慑服人的威严与势力。
《素书》是黄石公一部语录体的兵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有明朝棉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者、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兵垣四书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太公阴符经》:《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游说诸侯不成,乃发奋矢志,连夜发陈箧数十,得“大公阴符之谋”,日夜揣摩,至于引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然此“阴符之谋”,为书籍?为学科?因《汉书·艺文志》道家、兵书类俱不载,其他典籍亦无从搜检,故具体情状不得而知。《随书·经籍志》兵家始载有《阴符铃录》一卷,《周书阴符》九卷,今亦未知其详,且皆不言“经”。
《范子计然》为范蠡所撰。范蠡和计然都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曾官拜越国大夫,任上将军。计然又称计见、计然,辛姓,名文子,上蔡邱濮上人,其先为晋国公子。计然是范蠡的老师、越国最负盛名的经济专家。越王兵败会稽之后,用范蠡、计然之谋略,重农耕,通有无,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一举灭吴,称霸中原。范蠡喟然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旋于国,吾欲用之家(见《史记·货殖列传》)。”乃轻装珠宝,泛舟湖海,三致千金,皆分散于贫交疏昆弟。《唐书·艺文志》有范子《计然》十五卷,马总《中华励志网》有《范子》十二卷,郑樵《通志氏族略》云:“越有范蠡著书曰《计然》。”《越绝书》《吴越春秋》《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昭明文选》以及《史记》等书,都多处记录了范蠡和计然的言行。本书即是从这些典籍中搜集起来,辑为三卷。
《治世经典》下部为《经世奇谋》。在一般人的眼里,“谋略”多与“阴谋”、“诡计”、“诈术”成了同义词,而一个具有谋略专长的人,也常被人视为“功于心计”、“城府甚深”,大家多是“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使得谋略之学一直成为旁门左道或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地下知识”,被少数人所独占,而多数人则朦然不知。“难登大雅”,“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正为之曰。在西方马基亚弗利的权谋之著《君之诡》始终难见天日,只是富歇等人的活性表演,使我们感到“谋略”乃是一种活智慧,这种活智慧往往无法从死板的教科书中获得,而《治世经典》下部正是这种活智慧的最佳典范。《治世经典》下部是本善本书,《四库全书》都未收录该书,坊问及不易得见。历代许多文人骚客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在台湾只有两部藏书,一部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一部藏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都是明妻源俞氏刊本......
《治世经典译注》全文结局:道士说:“我要效法郭景纯散发御剑之术,使黄金、宝剑展翼而上,但是不能被人看到,如果有人偷看,会立即遭祸,等行过法术就点火召你们来看,你们在夜晚就会发现火光。”。两人等到半夜,没有发现一点声响和光亮,捱到天明;走到五松树下,只见金盆、金器、采绸丝缕,全被带走,车轮兽蹄痕迹,错综树下。回家打开所寄放的箱子,都是破瓦碎石,从此家产败落,又惊疑又忧愁又惭愧,但是也只有忍气吞声。578假佛像,奸和尚。有一位奸滑的和尚,塑一座佛像,貌似自己,然后拿着簿册,去向一位大商人化缘,想求几百两。那位商人就亲自到寺庙去拜访,却找不到这个和尚,只见手持簿册的佛像,相貌极像那尚,于是很乐意的把钱交出。.....本页提供治世经典译注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