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 > 现代文学 > 白鹿原

白鹿原

发表时间:2019-03-05 20:49:43 更新时间:2022-08-07 05:14:16
白鹿原
  • 分类:现代文学
  • 作者:陈忠实
  • 状态:全本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2018年9月27日,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在青岛揭晓。《白鹿原》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
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白鹿原》出版以后,因其尖锐的历史政治观点及大胆的性爱描述,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和争论。有人认为书中的性爱描写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甚至因此将其与贾平凹的《废都》相提并论;有人认为《白鹿原》的情色描写是比较有节制的,小说中有关性的描写并不是为了描写性本身,都符合小说本身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情色描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也应该属于成人级的。
白鹿原创作经历: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陈忠实了解白鹿原昨天的办法,一方面是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尤其是当他看到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是有关“贞妇烈女”时,感到既惊讶又费解。那些记述着某村某某氏的简短介绍,昭示着贞节的崇高和沉重。县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岁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丧夫,抚养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节守志,直到终了,族人亲友感念其高风亮节,送烫金大匾牌悬挂于门首。这些布满了几个卷本密密麻麻的贞节女人们,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经历过漫长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这让陈忠实产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陈忠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白鹿原读后感及书籍评论:
文学评论家白烨:“《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读完这部‘雄奇史诗’之后,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了一次伪‘历史之旅’,左边的‘正剧’随处都在演戏,右边的‘秘史’布满了消费性的奇观,这些戏剧与奇观你可看可不看,随心所欲,在久远的‘隐秘岁月’里你意外地获得了消闲之感,早有戒备的庄重与沉重可以得到消除,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必认真对待这一切。”
当代作家雷达:“我从未象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散文家游宇明:“《白鹿原》正是‘土洋结合家野合壁’的产物,它有传统现实主义的技巧,有黑色幽默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大胆借鉴。”
学者郑万鹏:“《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暗下决心,要把这本书当作“将来垫枕头的”作品,也就是说,一名小说家总要写点自己都觉得好的作品用来陪葬。《白鹿原》是长篇小说,结构上处处在模仿《红楼梦》发表前也批阅几载,增删三次。我读过两三遍,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古典小说里它都是最完美的一部。读过之后,古典小说可以观止矣!
《白鹿原》的结构非常古典,故事惊心动魄,场景宏大,气度恢宏,跨越中国近代史,以关中大地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的中国人,真可谓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的性格--这一性格的反应和解读,具有世界性。我觉得,如果翻译得当,这本书是最当之无愧去申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据说,沈从文曾经获奖,只因去世没能领奖,沈从文的作品具备世界性,是因为他的笔下也写出了中国人的性格,写出了湘西凤凰城的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本书中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我认为是很深刻很说明问题的,作者借着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说明了他自己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看法。比如朱老先生,朱先生是白鹿书院的先生,被乡民们看得是能卜善卦,临死的时候有白鹿的神迹显现,老先生死的时候不用棺材,不用砖砌墓室,是料定了将来有人会挖墓的,果然红卫兵就去挖老先生的尸骨作为封建腐朽出来批斗,老先生当时用布头包了一块砖头,红卫兵找不到可批斗的物事,只有在这块砖上打主意,打开了一看,里面有两句话:天作孽尚可活;人作孽不可活。红卫兵一看一激动,果然是封建余孽啊,躺在坟墓里还不安生。其中一个就把砖头狠劲儿往地上一摔,没想到成了两半,砖头里面还有一句:“折腾到什么时候算完啊”。原来老先生早就料想到了文革这场浩劫!
第一次读《白鹿原》是十几年前,那时文坛上正“西风烈”,平凹路遥陈忠实风头正劲,大多都质朴厚重,也就跟风读了几本,不加选择,什么《土街》,什么《媾疫》等,几乎都是中篇,《白鹿原》是那时唯一读的长篇。读到结尾处,竟有些茫然,黑娃死了,白嘉轩瞎了,鹿子霖疯了,“食尽鸟投林”各有各的命数。经典就是经典。隔了多年再读,不但不生起倦心,反而越发觉得书的妙处,好看又耐看,宏大的背景,缜密的构思,人物的爱恨情仇,秒杀如今轻浮的都市言情穿越奇幻,对陈忠实更多分敬佩。“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扉页上这句话,显示出作者的“野心”,和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一样,他想写描摹出一个时代,也追求宏大叙事,都是以家族恩怨兴衰为轴,附带时代变迁。与《平凡的世界》相比,《白鹿原》时代跨越得更多,城头王旗多次变换,千年儒学传统浸润下族长,神秘不可知的力量,论广度,要胜于前者。.....本页提供白鹿原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
更多简介↓
  • 相似题材作品
  • 无相关信息
  • 读者朋友
    • 本站立足绿色健康的阅读环境,如果你发现本书包含有色情、反动等不法内容或者本书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反馈给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