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 > 现代文学 > 巨流河

巨流河

发表时间:2019-03-05 20:49:59 更新时间:2022-08-07 05:14:17
巨流河
  • 分类:现代文学
  • 作者:齐邦媛
  • 状态:全本
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
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
齐邦媛,女,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巨流河读后感以及书籍评论:
读这本书,触动最大的是齐邦媛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淫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中。此外,还有少女心中的空军英雄张大飞每周一次的来信。那时她十六七岁,从东北到南京,经武汉至湖南,再到中国的西南边,穿过了大半个中国。日本的飞机占领着天空,死神一般。曾经一片欣欣之景的南京成为一座鬼城,国军节节败退,人命飘摇。少女时期的她能看见听见这些,但是不可能拿起武器也不可能参与到政治和抗战当中。那时候的武大,朱光潜任外文系主任,他丰厚的学识将课堂变成天堂一样神圣之所。齐邦媛背诵英诗,被西风颂的肃杀萧条所撼动。躲在一方临着湖边的草地上,她成为第一个在那湖边背诵济慈的中国女子。没有夜莺却有布谷鸟,有星空,在此之间她找到一种信仰——美,自然的美。还有张大飞,曾经在她家中断断续续讲完自己父亲怎样被烧死的男孩,也是让十三岁的齐邦媛初次知晓什么叫做战争的人。他曾经在大风中领她回家,给她写无数的信件,穿着军大衣从远方渐渐走近,短暂的亲近,又是长久的分离。齐邦媛在书中数次写到,自己与张大飞的感情并非仅仅爱情那么简单。一个是英雄的空中斗士,一个是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因此齐邦媛嘲笑自己那些女文艺青年的信件,抵达不了张大飞广阔的蓝天。而张大飞深刻认识到自己命运的不可确定性,即便有深刻而长久的感情,亦无法面对命运的无常和战争的残酷。所以他克制并极少谈及爱这个字眼。
关于齐先生的《巨流河》,有很多想说,但也因为太多,无法去写书评。这真是一件奇怪又矛盾的事。一个人太愉悦或者太悲伤的时候,都不是适合下笔的时候。但是有些东西进了心里,就是一辈子,甚至会在细微末节的地方改变你,甚至会在更深远的时光里改变你对许多人与事的决议。这是一本好书的力量,这是阅读的力量,是沉下去深深将一颗心和头脑全付交给文字后获得的私人享用。这是随着年龄痴长后截然不同的一种体验。
原本对《巨流河》抱的期望并不是很大,开篇也未见得多么华丽。齐邦媛的文笔并不十分老道,但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那种魅力,首先是因她自己怀着一种极大的热诚与使命感在书写,她要写的是一个巨大而有争议的时代,太多太多搁置在心头数十年,早已凝结成一片片的云雨,抛出来的不是惊雷,就是大雪,白茫茫把你的心掩了一片,再不记得其它。她试图用一种尽量平静的情绪走入自己的回忆中,不夹杂太过于私人的感情,因为这不是她的回忆录,不是她一生情爱的展现,她甚至连个“爱”都用的那样小心谨慎。.....本页提供巨流河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
更多简介↓
  • 相似题材作品
  • 无相关信息
  • 读者朋友
    • 本站立足绿色健康的阅读环境,如果你发现本书包含有色情、反动等不法内容或者本书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反馈给本站....
      巨流河-最新章节 全书已完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9节 灵魂的停泊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8节 英雄的墓碑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7节 一九四三春风远
      巨流河-阅读导航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全书完
      巨流河-序
      前言 楔子
      巨流河-第一章
      歌声中的故乡 第1节 生命之初 歌声中的故乡 第2节 铁岭齐家 歌声中的故乡 第3节 牧草中的哭声 歌声中的故乡 第4节 辞乡 歌声中的故乡 第5节 渡不过的巨流河 歌声中的故乡 第6节 九一八事变 歌声中的故乡 第7节 城门楼上的头颅 歌声中的故乡 第8节 撒石灰的童年 歌声中的故乡 第9节 母亲和她的乡亲 歌声中的故乡 第10节 流亡的大家庭 歌声中的故乡 第11节 张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
      巨流河-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1节 战云密布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2节 七七事变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3节 从南京逃到汉口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4节 国破家亡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5节 南京大屠杀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6节 从汉口逃到湘乡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7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8节 周南女中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9节 从湘乡逃到桂林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10节 从桂林到怀远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11节 九弯十八拐入川
      巨流河-第三章
      中国不亡,有我! 第1节 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 中国不亡,有我! 第2节 忆恩师 中国不亡,有我! 第3节 十八张床的闺房 中国不亡,有我! 第4节 李弥将军的战马 中国不亡,有我! 第5节 童子军日行一善的梦 中国不亡,有我! 第6节 炸弹下的文艺青年 中国不亡,有我! 第7节 《时与潮》杂志与辩论赛 中国不亡,有我! 第8节 大轰炸 中国不亡,有我! 第9节 千人大合唱 中国不亡,有我! 第10节 永别母校 中国不亡,有我! 第11节 大学联考 中国不亡,有我! 第12节 来自云端的信
      巨流河-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 第1节 溯江 三江汇流处 第2节 白塔街女生宿舍 三江汇流处 第3节 哲学系新生 三江汇流处 第4节 浅蓝的航空信 三江汇流处 第5节 大成殿上――初见朱光潜老师 三江汇流处 第6节 外文系的天空 三江汇流处 第7节 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 三江汇流处 第8节 眉山的明月夜 三江汇流处 第9节 战火逼近时――初读济慈 三江汇流处 第10节 雷、马、屏、峨 三江汇流处 第11节 前进的读书会 三江汇流处 第12节 三江汇流之处 三江汇流处 第13节 张大飞殉国 三江汇流处 第14节 战争结束
      巨流河-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节 战后新局――失落的开始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2节 再遇名师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3节 奏错了的乐曲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4节 学潮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5节 最后的乐山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6节 林中鸟鸣天籁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7节 告别世外桃源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8节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镜子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9节 再读《启示录》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0节 北平, “临时”的家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1节 珞珈山――一九四六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2节 落伍与“前进”的文学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3节 六一惨案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4节 大学毕业,前途茫茫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5节 渡海
      巨流河-第六章
      风雨台湾 第1节 台北印象 风雨台湾 第2节 新天新地――友情 风雨台湾 第3节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 风雨台湾 第4节 姻缘 风雨台湾 第5节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 风雨台湾 第6节 青春作伴还不了乡 风雨台湾 第7节 台中,冒烟火车的年代 风雨台湾 第8节 永恒漂流的父亲 风雨台湾 第9节 洒在台湾的汗与泪 风雨台湾 第10节 同甘共苦的铁路人 风雨台湾 第11节 听不到的涛声
      巨流河-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第1节 台中一中 心灵的后裔 第2节 文化交流之始 心灵的后裔 第3节 我有一个梦 心灵的后裔 第4节 北沟的故宫博物院 心灵的后裔 第5节 教学领域的拓展 心灵的后裔 第6节 树林中的圣玛丽 心灵的后裔 第7节 开花的城 心灵的后裔 第8节 筑梦成真
      巨流河-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七零年 第1节 进军世界文坛――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 开拓与改革的七零年 第2节 文学播种――国文教科书改革 开拓与改革的七零年 第3节 红叶阶前――忆钱穆先生 开拓与改革的七零年 第4节 编纂文学与和文化丛书 开拓与改革的七零年 第5节 变树的启示
      巨流河-第九章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1节 外文系今昔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2节 重温二十岁的梦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3节 维多利亚时期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4节 “高级英文”课和革命感情
      巨流河-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1节 寻求台湾文学的定位 台湾、文学、我们 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 台湾、文学、我们 第3节 两岸文学初次相逢的冲击 台湾、文学、我们 第4节 两岸三地文学再相逢 台湾、文学、我们 第5节 柏林的苦兔儿(Kultur) 台湾、文学、我们 第6节 译介台湾文学的桥梁――中华民国笔会 台湾、文学、我们 第7节 台湾的“我们” 台湾、文学、我们 第8节 接任笔会主编 台湾、文学、我们 第9节 意外的惊喜――台湾现代华语文学”英译计划 台湾、文学、我们 第10节 雾渐渐散去的时候 台湾、文学、我们 第11节 鼓吹设立国家文学馆
      巨流河-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1节 母亲的安息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2节 飞来横祸――诗与疼痛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3节 哑口海中的父亲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4节 齐世英先生访谈录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5节 为诀别而重逢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6节 铁石芍药的故乡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7节 一九四三春风远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8节 英雄的墓碑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9节 灵魂的停泊 感谢阅读,本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