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成为往事是一本品格高雅、具有独特魅力的书。大起大落的情节描绘荡气回肠,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感人肺腑,深邃广博的历史沉思发人深省。本书所蕴涵的历史内容和和人的微观精神世界的展现,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北京知识青年吴克勤插队期间成为先进典型,风潮过后却被人遗忘了,生活极为拮据,回到北京也没有改变,只得和妻子儿子重新回到插队的地方,就在他心满意足地过生活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悬崖上坠落死亡。井云飞在风云变幻年代从一个本分商人变成民团武装头领,进入到险恶的政治斗争之中,最后为人所利用,被红军剿灭;井云飞的第三房太太石玉兰原本是佃户女儿,丈夫死后带领儿子绍平逃到解放区一个叫马家崾岘的村子谋生,为了让人理解自己和儿子,玉兰坚持让绍平参加随红军东征的担架队,结果马家崾岘的后生全部牺牲,只有绍平生还,极端情形之下,玉兰亲手枪杀了自己的儿子.....
陈行之,在北京读小学和中学,1969年到陕北插队,当工人,读大学,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陈行之先后发表中短篇小说及其他体裁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陈行之1993年回到北京工作,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
《危险的移动》(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当青春成为往事》(作家出版社)获得广泛好评。近几年发表大量时政短评和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随笔。
当青春成为往事读后感及书评:
按照惯常的速度读到三分之一,我停下来了,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消遣类的小说。我必须找一个专门的时间,连贯的不被打扰的去读完。陈行之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这本小说的最初创作,经过20年的时光流转和生活磨砺,于05年重新去写这个故事,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了无遗憾的呈现出这部作品。
小说从1969年一群北京知青坐上驶往陕北革命圣地的火车开始,一点一点在我面前展开一副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说熟悉,是因为同类题材的小说我看了不少,知青、下乡、插队、回城……几乎有整整一代作家啥也没干,专门来写那个时代了,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西到新疆,处处留下了他们战天斗地的青春身影。书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地点K省洛泉地区,虽然刻意用字母代替,但还是让人一眼就看出是陕北,因为那窑洞、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奔腾的黄河对于我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过两天我将又一次去那里出差。说陌生,是因为那个狂热迷乱的年代在我出生之前就结束了,那是一个我从来没有参与也永远不能理解的世界。如果这本书仅仅描写了一群知青在广阔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么,它不会如此有魅力。
作者在这个故事里面,套进了另一个故事。通过小说人物知青吴克勤的讲述,一段清末民初波澜壮阔的历史拉开了帷幕,玉兰和绍平母子俩从历史深处走出来,走进了吴克勤插队的马家崾岘。通过对玉兰的身世和经历的追溯,那段历史鲜活起来,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军阀混战,袁世凯复辟,国民政府建立,共产党星火燎原……社会动荡和变革时期,老百姓的命运犹如漂在黄河上的一片叶子,不得不被裹挟着上下起伏。玉兰本是佃户的女儿,被大地主井云飞的管家抢去讨好主子,居然因祸得福,得到了颇有声望的井云飞的怜爱,过了几年衣食无忧的日子。战火纷飞的乱世,不善权谋又身家殷实的井云飞被民国军阀和共产党合谋杀掉了。亲眼看见丈夫被砍头的玉兰,躲在暗室里保住了命,慌乱中带着14岁的儿子绍平投奔到马家崾岘,忍气吞声的活下来。
从《危险的移动》到《当青春成为往事》,陈行之以深刻冷峻的社会思索、敏锐精微的心理洞察力和独立独特的艺术体验,跻身于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列。陈行之独具魅力的长篇小说的相继出现,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文学景观,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势必引起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和品评。期待陈行之新的佳作不断面世。------陈忠实
这是一本具有思考者品性,能把人带到形而上境地的书——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真实的自我。陈行之构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主人公的命运被投入无尽的长河之中,经历了奇特甚至极限的颠簸,情节大起大落,峰回路转,尽情地抒写了生命的疲惫与虚弱,瑰丽与辉煌,展现出独特的理性风采和人性深度。-----雷达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时也被书中偶尔冒出的一些话和一些感觉刺痛,或者说感到不舒服。比如书中描写道,自从共产党镇压了地主乡绅,杀了一大帮或冤枉或不冤枉的人之后,祖祖辈辈当佃户的农民才有了自己的土地。我觉得这完全是胡扯。中国农民啥时候有自己的土地了?不说包产到户之前,哪怕到今天为止,不还是种着国家的土地吗?国家想收回来盖工厂或盖商品房,哪个农民敢不交出来?大地主井云飞临死前跟玉兰说,他和共产党都是理想主义者,都是想给贫苦农民提供一种支持和保护,不同的是共产党更有力量,做的比他好。呵呵,我真希望他几十年后能活过来看看这个世道,另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今是啥样子。.....本页提供当青春成为往事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