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作者:张贤亮,创作于1999年,作者开篇探讨了什么是“青春期”,并为自己似乎并没有经过“青春期”这段时期而感到不甘和自我怀疑,继而按图索骥般记叙了“我”在六岁、十三岁、三十九岁时遇到的几位让“我”“青春期”症状发作的女性,以及生命中几次热血勃发的打架斗殴事件。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民来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担任宁夏文联主席。......
《青春期》部分章节书摘:到八十年代初,我已活了五十多岁,才知道有“青春期”这个词。过去只知道有个词叫“青春”,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刚刚六岁,不懂得是什么意思。给我启蒙的老师是重庆南岸乡下的一位老秀才,但他并不是重庆人,母亲说他跟我们一样,也是从江浙一带“逃难”逃到“陪都”来的,被四川当地人称为“下江人”的一类。如今我想起他,就不由得佩服连环画家和
影视化妆师再现历史面貌的本领,现在画面中凡出现过去的私塾先生,都与我这位启蒙老师十分相像,包括那顶古典的瓜皮帽,因而也使我总忘记不了他的模样。他只教我家族中的几个子弟,开学就念《唐诗三百首》,不像一般私塾先生以《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为教材。他好像很喜欢杜甫的诗,我学的第一首诗就是《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认识的第一个字是冷僻的“岱”,让我好久在别处找不着它。一次,他念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期》全文结局:春期”的特征:不知道什么是“怯”!不懂得什么是“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虽然没有过生理上的“青春期”,但要在有生之年永远将心态保持在“青春期”当中,一辈子做一只长不大的“初生牛犊”。只要我记住你,我就能做到这一点。
人们说“无私才能无畏”,我在你身上把这个世界该给我享受的都享受过了,物质享受对我还有什么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早已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看作负担,面对现实我又有何畏惧?我到死的那一刻也决不拖泥带水,在大喊一声“完了”的同时还要在空中划一条优美的弧线再栽倒在地。
啊,我的“白彦花”!……
一九九九年九月写于
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安心福地”.....本页提供青春期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