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彷徨》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相同......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
一“伤”一“逝”结局。《示众》截取了大街上一个犯人被示众的场景,期间出现了各色人围观。《幸福的家庭》讲述一个处在窘迫环境中的青年作家为了糊口而创作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写作的过程不断被妻子与小贩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金钱匮乏、床底下的劈柴、五五二十五的算计、低矮狭窄局促的房间、妻子的斥骂、孩子的啼哭等等打断。《离婚》讲述了农村妇女爱姑想要离婚,最后也没有成功的故事。《祝福》: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肥皂》讲述四铭在大街上看到两个女乞丐,对其中一个年轻的女乞丐产生了不可告人的欲望,怀着这种欲望他给自己的妻子买了一块肥皂,妻子识破了他内心深处的龌龊,但是也接受了那块肥皂。《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长明灯》讲述了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了全屯人的恐慌,最后他被关押的故事。《高老夫子》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孤独者》讲述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弟兄》主要叙述主人公张沛君的弟弟生病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张沛君承受着同事对兄弟关系猜测议论的压力,以及是否要抚养侄子的生活重担,于是无法化解的矛盾出现了。这个矛盾就是:自己在同事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一方与不得不放弃侄子的权益以维护自己儿女的优越生存条件之间的,完全不可化解的矛盾。
《彷徨》书评:鲁迅的短篇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的多样性,《伤逝》的自我回忆,《示众》的场景白描,《在酒楼上》的对话驱动,《长明灯》的对象淡化,《高老夫子》《肥皂》的言不由衷,《离婚》《弟兄》《幸福的家庭》的强烈对比,《孤独者》的人生聚焦,可以体现出鲁迅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一次读《彷徨》似乎是在高二的时候,和《故事新编》《呐喊》一起,鲁迅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我的写作思路。然而自己毕竟不在高中,也不再有当初的热情,阅读过程中只是充斥着稍许伤感而已,一次又一次地重温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冲突。
在《彷徨》中,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彻底解放等主题,贯穿着反对封建主义的重大主题。《彷徨》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制度鄱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农村广大贫苦农民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精挫奴役的悲剧命运。例如《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行路线,人物的悲剧性藉由其命运的恶化或曾经纯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现。在作者有意识营造的灰暗阴霾的大背景下,这种悲剧显然无法抗拒。读鲁迅的作品或许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寻和鞭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然而命运的恶化仅仅只是改造社会便可以彻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种种畸形的集体无意识,仅仅只是一个“国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我重读现代文学史,恍然发现曾经被主流社会推崇一时的几位老前辈,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惯于讴歌青年男女们勇敢的与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兄弟反目成仇,然后为追求所谓自由与爱情而燃烧终身。曾几何时,我们还幼稚而纯真,我们大概是信了。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张爱玲,知道鲁迅却只读过《祝福》。《呐喊》适合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时期或相隔不远的文学成果,拿出来去与他国交流——如同一九八零年代导演田壮壮、谢晋、张艺谋、陈凯歌那些表现中国古老传统的电影(《黄土地》、《芙蓉镇》《活着》《霸王别姬》等),有代表性,醒目,适合摘选到义务教育的课本上,作为一种文学和历史教育。而在人类的历史上,流血的事虽不罕见,平民的生活确是更日常的。我们见了有理想的人被害流血,自然会激起强烈的情感,但以复刻、凝聚和升华人的精神的文学作品而言,对一个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人生的描述,对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生老病死的人的手术刀般的观察和写作也许是更接近永恒的。笔者因此也倾向于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鲁迅小说的看法,他认为《彷徨》比《呐喊》要好,尽管“它的主要氛围是悲观沮丧的”。
《彷徨》部分章节书摘:。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
《彷徨》最新章节:支持生活么?”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原刊1924年5月10日《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本页提供彷徨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