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是当代作家古华的代表作。《芙蓉镇》小说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小说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芙蓉镇》被谢晋改编成电影。《芙蓉镇》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1964年春她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落成时正值“四清”开始,就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桂桂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接着“文革”开始,胡玉音更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轻自践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冬天一个夜晚,胡玉音分娩难产,谷燕山截车送她到医院,剖腹产了个胖小子。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了“富农”帽子,秦书田摘掉
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黎满庚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李国香摇身一变,又控诉极左路线把她“打成”了破鞋,并与省里一位中年丧妻的负责干部结了婚。王秋赦发了疯,每天在街上游荡,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芙蓉镇》小说写作背景:1978年,古华到一个山区大县去采访。时值举国上下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全国城乡开始平反这十几、二十年来的冤假错案。该县文化馆的一位音乐干部和古华讲了他们县里一个寡妇的冤案。故事本身很悲惨,前后死了两个丈夫,这女社员却一脑子的宿命思想,怪自己命大,命独,克夫。古华听了,也动了动脑筋,但觉得只写寡妇的冤案意思不大。在之后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给了古华一个重新认识、剖析自己所熟悉的湘南乡镇二三十年来的风云聚会、民情变异。1980年7月,古华开始写作《芙蓉镇》。
胡玉音:胡玉音是位貌美肤白、内心善良的女性,被人们称为“芙蓉仙子”。她本与黎满庚青梅竹马,却因母亲出身青楼,父亲参加过青红帮而使两人的爱情花蕊枯萎了。她把这一切归为命定。老实巴交的黎桂桂的入赘虽生庚不合,却多少也对上了“杀生为业”的“灵字”。秦书田:原本是县歌舞团的编导,1957年因编演大型风俗歌舞剧《喜歌堂》和发表推陈出新反封建的文章,被打成右派,回乡劳动。对于“右派”帽子,他态度顽固,从不承认,只承认自己犯过两回男女关系的错误,请求上级换成“坏分子”帽子。王秋赦:王秋赦是个雇农,也是个不知父母出处、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孤儿。他脑子不笨,又识几个字,加上嘴又能说,虽从小蹲破庙、住祠堂长大,但由于他会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察言观色,尽管也不少挨一些莫名其妙的巴掌,却养成了跑公差时好吃懒做的寄生虫习性。
《芙蓉镇》书评:古先生说,芙蓉镇是一部“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的作品,在那个斗来斗去的年代,他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所见所闻缩成了这本书,每一个人物都如此真实,我们为胡玉音,为秦书田,为桂桂,为谷燕山悲戚,对李国香和王秋赦恨得咬牙切齿。最后疯的疯老的老,革命革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圩期反反复复,芙蓉河一直流淌,止不住的是对那段日子的控诉。虽重见天日,但是逝去的青春年少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刚开始看书名《芙蓉镇》,本以为和沈从文的《边城》一般,娓娓道来是那淳朴至真的山水人情,令人无不向往的宁静致远的生活。读前一章前一节前一段,一览芙蓉镇风物,山水环绕,民生安定,人情味十足,正想细细品味这民俗情暖,却不想这风云万变,世事难料,是好是坏,是悲是喜,时代不同,人物不同,看法不同。芙蓉镇的风土人情一览而过,接着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在每一圩卖米豆腐的芙蓉姐子胡玉音,还有和她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镇粮站主任谷燕山,干哥黎满庚,“运动分子”王秋赦,“秦癫子”秦书田,女经理李国香。这几个人物的命运起起落落,跌宕起伏,是是是非,是善是恶,自知之明。
《芙蓉镇》全书大小悬念此结彼解、层出不穷,从而使小说摇曳生姿、一波三折,收到很好的美学效果。小说以人为主、以事为辅,以人为经、以事为纬,以人为纲、以事为目,一言以蔽之,以人物性格为筋骨、以故事情节为血肉,就构筑起《芙蓉镇》这幢精美牢实的艺术楼厦。这是《芙蓉镇》美学风貌的独特之处,也是古华艺术构思的独到之点。......
《芙蓉镇》最新章节:写出情调来”,这是前辈的肺腑之言,艺术的金石之音。要达到这一要求,包含着诸种因素,有语言功力问题,生活阅历、生活地域问题,思想素养问题等等。这决不是说习作《芙蓉镇》就已经写出了什么色彩和情调。恰恰相反,我的习作离老一辈作家们的教诲甚远,期待甚远,正需要我竭尽终生心力来执著地追求。好些读者和评论工作者曾经热情地指出了《芙蓉镇》的种种不足,我都在消化中,并做认真的修改、订正。。“看世界因作者而不同,读作品因读者而不同”。应当说,广大读者最有发言权,是最公正的评论者。以上所述,只不过是一篇有关《芙蓉镇》的饭后的“闲话”而已。。古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初于北京。一九八二年七月重版校阅。.....本页提供芙蓉镇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