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可能成为老舍先生最伟大的作品,如果先生有机会将其写完的话。著于1961年至1962年。遗憾的是,因当时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老舍并未完成,就被迫停笔。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旗的颜色为号,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旗(正即整字的简写),凡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这是“满洲八旗”,以后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成员,统称“旗人”。本文作者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所以这篇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即取名为《正红旗下》。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老百姓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随着老舍先生的笔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温和老实的父亲、勤俭朴实的母亲、尖刻自大的姑母、吃喝玩乐的大姐夫、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无过是福的大姐公公、聪明
能干的福海二哥、奸滑钻营的多老大、性格直率的多老二、正直善良的老王掌柜,倔强耿直的王十成、养尊处优的定大爷、逍遥自在的博胜之、能说会道的索老四、身残“志坚”的查二爷、妄自尊大的牛牧师……一朝子民,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活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可当他们赖以支柱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破碎飘零时,他们的命运就同样不济了……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写作计划里提及的关于家族史的小说。老舍生前有三部小说写作计划,第一部是写自己的家史,第二部写从扬州和苏州被拐到“八大胡同”的风尘女子,第三部写天桥文化,王公贵族、遗少遗老玩蟋蟀、斗蛐蛐、勾心斗角、欺诈贫民的故事。1966年4月份,老舍去香山拜访谢和赓、王莹夫妇时,提到自己的写作计划,居然流下眼泪来。这三部反应北京旧社会变迁史的小说,以后再无人能写。1961至1962两年间,周恩来多次发表讲话,鼓励艺术家们创作,陈毅也在1962年3月广州的文艺座谈会上表示:“应当为他们(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老舍当时还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专门提到他正在创作《正红旗下》,说这部小说写得很慢很慢,一天只能写几百字,连每个标点符号都要想很久。这部家传体小说就是在当时突然宽松起来的创作环境下开始动笔的。
到了1962年9月,政治风向又突然变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毛泽东的报告《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批判了李建彤的历史小说《刘志丹》,并讲到:“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多次强调要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文艺界一时风声鹤唳,老舍在这年年底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而从此往后,对文艺界的批斗也愈演愈烈。直至老舍去世,都没有机会再接着创作这部作品。
1966年8月24日星期三(农历丙午年七月初九),是老舍书房硬木书桌上的单页年历最后停止翻动的日子。那天早晨,老舍从家里出发,行至太平湖投水自尽。当时老舍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这座房子是1949年他从美国回来后所购置的。老舍的家离太平湖约8公里,之前他在美国落下坐骨神经痛,腿脚并不利索,步行到这里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至于为何选择跳河的方式自杀,冰心在跟舒乙聊起的时候说,他作品里自杀的人,大多是跳河。这大概是某种宿命论。
《正红旗下》搁笔之后,老舍陷入写作低潮期。从1964年到1966年,他留下的文字作品越来越少。老舍一生务实,不曾想会以悲剧收场。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荣誉,到“文革”中被划为“阶级敌人”、“自绝于人民”的人,到底是为什么?没有人知道1966年8月24日傍晚坐在太平湖畔想了又想的老舍是否已经想明白了这一切,但那一刻,他决定放过自己......
《正红旗下》最新章节:大爷也介绍了一下:“月朗大师,学问好,修持好,琴棋书画无一不佳!”。牛牧师心里想:这顿饭大概不容易吃!他正这么想,两位翰林和两位喇嘛都走了出去。牛牧师皱了皱眉,定大爷面有得色。牛牧师刚要走,定大爷往前赶了一步:“我领路!”牛牧师真想踢他一脚,可是又舍不得那顿饭,只好作了殿军。。酒席设在离花厅不远的一个圆亭里。它原来是亭子,后来才安上玻璃窗,改成暖阁。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本页提供正红旗下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