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想到这一句。
年少时喜欢的大概是上半阙,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酒醒微冷、残照相迎的滋味,要到日后才能慢慢咀嚼出来。
有一些人生命的活力是超乎寻常的,比如苏轼。这一辈子从文坛到政坛,从得意到失意,来来往往,够普通人几辈子了,千载之下,仍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旺盛之极,如潮音野火一般绵绵不绝的生气。这样的人生,狂风骤雨经过,丽日晴天行过,到头来回望,也不过是云烟淡淡,雾霭茫茫。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千古文章,倘若要选入目动心者,非此莫属。我猜想,“客”所说的那些,才是苏轼真正的想法,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后文“苏子”的强解,看似通脱,实则强词夺理。以须臾之乐对千古之愁,分量太轻了。文人好故弄狡狯,苏子亦然。
旷达者亦有悲歌慷慨,惟其旷达,悲歌愈烈。因心中所存已不是眼前小小悲欢,而是纠缠千古的迷思。渡黄河而冰塞,登太行而雪满,是进也忧退也忧,郁结藏乎中,勃然形于外,不可摆脱,难以解开。
好书呀免费小说
书籍 【苏东坡传】 经网络收集整理,仅供读书爱好者学习交流之用,【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https://www.russi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