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最重要的作品。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少年维特的烦恼》于一七七五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恩格斯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
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也提出,它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少年维持之烦恼》不仅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文学的—个高峰,而且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第一各伟大先锋。资产阶级文学史如果把夏多布里昂及其同伙看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摹仿者,那么,它是在故意贬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义。继承《少年维特之烦恼》真实倾向的不是反动浪漫而是十九世纪里人文主义理想悲惨的衰亡的伟大描述者者巴尔扎克和司汤达。”
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狂放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维特》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热突进精神。
维特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城市,来到一个僻静的小镇。在这里,他爱上了当地侯爵的一个管事家的长女——绿蒂。这名女子从一开始就吸引住了维特整个儿的灵魂,使他对她再也无法忘怀。她成为了他的世界,他一切的幸福所在。维特是如此地在意绿蒂,即使只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句言辞,黑夜于他也变得难熬。而他对绿蒂的感情又是那样的纯真、炙热、执著、专一和坚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爱才能使一个人变得不可缺少。”他的心中充满了青春的欢乐、爱情的幸福,充满了澎湃的激情,难以平静:“我快乐而又幸福,因此不能成为一位好小说家。”于是他“强迫”自己把一切详细地写在信里。在那些日子里,爱情就是维特生活的中心:“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可是一当放进亮光去,白壁上便会映出五彩缤纷的图象,尽管仅只是些稍纵即逝的影子;但只要我们能像孩子似地为这种奇妙的现象所迷醉,它也足以造就咱们的幸福呵。”他完全地深陷于这种幸福之中:“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同时,他也经受着感情中通常的煎熬:“不过我今天早上已起过誓不出去,只是仍时不时地跑到窗前,看太阳还有多高,是不是……”一个省略中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绪!
维特在发现爱情无望后,离开并赴公使馆供职。他“勉勉强强地”适应着那里的生活,忍耐着公使的“拖沓与多疑”,小市民们的“虚荣与无聊”。直到C伯爵的聚会,贵族们的势利与侮辱使他再也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但是,维特仍做了种种的努力。他希望从返乡、客居、投军或者浪游中寻找出路。可社会处处对他关起大门,将他抛弃。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孤苦无援的维特,只能将爱情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将绿蒂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
资产阶级少年维特,有自由、有学识、有钱、有仆人、有闲暇,可以评价遇到的人是才智欠缺、还是感情淡漠;他的工作不顺心、对社会不满意、对爱情无望,这些都编织成他的烦恼;他的烦恼可不是陷入无可望的爱情,而是无力平复自己的激情;他对生命、对社会、对山河自然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大树的阴凉让他欢喜雀跃,大树遭砍到让他伤心欲绝,正是这样强烈的情感,消耗了他的生命。
当年歌德的确遇到过一叫绿蒂的女孩,那是他青年时应聘到魏玛共和国做官。并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美丽的少女绿蒂。绿蒂的父母早早双亡,长女娇弱无能,于是家庭的重任便落到了绿蒂的身上。绿蒂相貌动人,勤劳能干,是歌德很快便爱上了她。但是绿蒂早已同他人订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绿蒂,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还考量过绿蒂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绿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并多次劝说他离开自己,即便这样,歌德仍是犹豫不决,而他对绿蒂的爱又一天天的加深。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歌德还是主动离开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首次出版于1774年,一经出版就在德国甚至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许多年轻人争相模仿书中维特的打扮,一时间蓝色燕尾服配黄色马甲成了青年中极为流行的服饰,甚至还有人模仿维特的方式吞枪自杀,其风靡程度与二十世纪中后期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护者》所掀起的厌学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年仅25岁的歌德一方面对自己的成功感到喜出望外,另一方面迫于舆论压力和宗教道德,1787年该书再版时,歌德特意在上下卷中各增加了一首小诗,劝诫青年人不要“步我(维特)后尘”。再版时已经38岁的歌德放弃了年轻时推崇的伤感主义对个人激情的狂热崇拜,而转向一种更为平和的,介于极端理性和极端感性之间的“魏玛古典主义”。歌德个人思想的变化也代表着(或者说引领着)当时欧洲思想潮流的转变,他的两部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着青年人横冲直撞无拘无束的激情,引发了追求浪漫主义的“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undDrang,直译为‘风暴和冲动’)”;和《浮士德》——代表一种成熟的、受到抑制的情感、理性与欲望的抗争,是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乐观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个人主义、激情的调和。
在爱恋绿蒂的过程中,维特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作为人性弱点与自我内心不可逾越的纠结。他醒悟“要是人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追忆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地看待眼前的境遇,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发现了人人固有的与他人比较着寻求幸福最终失落在自己的妒忌之心中的弱点,直到受尽爱的折磨,维特看尽了一个人生的必然:“人生不过是受苦受难,饮尽杯中酒罢了。”这一系列发现的过程,都是主人公爱中探索自我、探索人性的过程,对自我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少年维特的烦恼》最新章节:放在下篇之前。但后来的版本中这两首诗没有再用,据现在的版本,拙译《维特》上、下篇卷首也都未加题诗。关于小说书名的原文,现在一般都写作《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但也有个别版本Werther之后还加有一个s,即《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后者是歌德青年时代的写法,歌德晚年对于人名第二格的书写喜采用现代德语弱变化的形式,即人名后面不加s。小说182。4年的版本,歌德就把Werther后面的s去掉了,拙译所据版本原名就是采用歌德晚年的用法,Werther后面未加s。------------------。.....本页提供少年维特的烦恼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