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56年,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碧血剑》的主线故事是明末被冤杀的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及其师门华山派义助闯王,夺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师仇构成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复仇之路与天下江山的争夺交织在一起。......
碧血剑内容简介:
明朝崇祯六年,淳泥国人张朝唐在老师鼓励之下,到中原求取功名。不料,路上被盗贼追赶,逃亡时误闯入一座山中,遇到明朝大将袁崇焕的一些旧部。这些人以孙仲寿、朱安国、罗大干等为首,在袁崇焕死后,尽力抚养他的遗孤袁承志,并且在圣峰嶂组成“山宗”组织,每年举行祭拜,立志推翻清朝。张朝唐因为是海外文士,所以被邀请到山上参加祭拜仪式。在众人声讨清兵罪行时,闯王李自成也派部下崔秋山等来到此地共商反清复明之事。不料,宫廷太监曹化淳得知消息,派人围攻圣峰嶂,歼灭山宗,众人被冲散。崔秋山受孙仲寿所托,带着袁承志拼命冲下山,在逃脱过程中身受重伤,之后两人被一个哑巴救走。
崔秋山被哑巴带走疗伤,袁承志则留在安大娘家里,认识了玩伴安小慧。袁承志伤稍好之后,由安大娘介绍,被哑巴带往
华山派神剑仙猿穆人清处学习武艺。三年后,穆人清的好友木桑道人来到山中闲住,因为下棋和袁承志成为忘年交,并传授他本门武功。自此,袁承志在两位高手的门下学艺。十三岁时,他机缘巧合得到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笈》、金蛇剑和一张藏宝图,在将金蛇郎君的尸体安葬在山洞后,开始了新的学武。十年后,穆人清到李自成军队中办事,已经成年的袁承志也已探到“金蛇剑法”怪异之处的奥妙,武艺精进。这时,袁承志想起了藏宝图上的两行字:“得宝之人,务请赴浙江衢州石梁,寻访女子温仪,赠以黄金十万两。”便决定下山去寻找师父。
新旧碧血剑对比:
老实说,读过《碧血剑》修订版和新修版后,对这本书的评价不高,且不谈内容如何,单说文字水平,大约是金庸十多部作品中最差之一,文字营造出来的意境,似乎还大大不如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这样一来,反而让我产生浓厚兴趣,去翻翻该书的连载版。该书于1956年元旦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而书剑是从1955年2月8日连载至1956年9月5日,可见金庸写碧血剑的时候,书剑刚刚写到一半多。既然如此,两部作品的行文风格和思路理应十分接近才对,那为何第二部反而明显弱于第一部呢?会不会和金庸20年后的修订有关?带着若干疑惑,我们来比较比较《碧血剑》新旧版本的区别所在。首先从回目的变化上可以看到,金庸在七十年代修订时,对该书的改动非常大。连载版的回目几乎从头至尾给更换了。比如连载版前三回回目分别是:“叹息生民苦跋涉世道艰”、“三尺托童稚八方会俊英”、“重重遭大难赳赳护小友”。而修订版前三回是:“危邦行蜀道乱世坏长城”、“恩仇同患难死生见交情”、“经年亲剑铗长日对楸枰”。单从回目来看,修订版几乎找不到连载版的痕迹。这和《书剑恩仇录》大不相同,书剑修订版的回目大多和连载版能明显地对应。
以下为碧血剑(旧版)部分书摘:
孙仲君一怔,那人向旁一闪,向山下逃。梅剑和笑道:「饶了她,好让师祖夸奖你一番。」孙仲君微微一笑,那知那人逃山数十步,遥遥指着孙仲君又是「贼婆娘,臭贱人」
的毒骂起来,这一来连梅剑和,石骏等都动了怒。冯不摧喝道:「什么东西,到华山来撒野!」提起铁鞭追了下去,孙仲君更是怒火如炽,叫道:「不杀这小子我誓不为人,宁愿再给师祖削掉一根指头!」挺钩又追。
梅剑和对这位师很是爱护,怕她再又杀人受责,心想先抓住那家伙饱打一顿,让师妹出了这口恶气,也就是了,当下身形一挫,斜刺里兜截出去。他轻身....
承志反复吟咏,更是意兴萧索,这日检点行装,忽然检到那位西洋军官所赠那张海岛之图,神游海外,壮志顿兴,不禁拍案长啸,率领青青、何惕守、哑巴、崔希敏等人,再招集祖仲寿、孟伯飞父子、宛儿夫妇、沙天广、胡桂南等七省豪杰,又得七十二岛岛主郑起云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正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本页提供碧血剑(旧版)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