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 > 古文典籍 > 资治通鉴译注

资治通鉴译注

发表时间:2019-12-01 21:04:58 更新时间:2022-08-07 05:18:37
资治通鉴译注
  • 分类:古文典籍
  • 作者:司马光
  • 状态:全本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
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译注》全文结局:使到南唐>,天下大雪,南唐>主准备在廊檐下接受诏书。窦仪说:“使者奉持诏书而来,不敢有失从前旧礼。倘若害怕雪花沾上衣服,请求等待他日。”南唐>主于是在殿前庭院拜受诏书。28契丹主遣其舅使于唐,泰州团练使荆罕儒募客使杀之。唐人夜宴契丹使者于清风驿,酒酣,起更衣,久不返,视之,失其首矣。自是契丹与唐绝。罕儒,冀州人也。>28>契丹主派遣他的舅舅出使到南唐>,泰州团练使荆罕儒招募刺客杀他。南唐人>夜晚在清风驿宴请契丹使者,酒喝到酣畅时,使者起身出去解手,许久不回,前往探视,使者已失去了头颅。从此契丹与南唐>断绝关系。荆罕儒是冀州人。.....本页提供资治通鉴译注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
更多简介↓
  • 相似题材作品
  • 无相关信息
  • 读者朋友
    • 本站立足绿色健康的阅读环境,如果你发现本书包含有色情、反动等不法内容或者本书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反馈给本站....
      资治通鉴译注-最新章节 全书已完
      后周纪五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显德五年(戊午、958) 后周纪四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显德三年(丙辰、956) 后周纪三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下显德元年(甲寅、954)
      资治通鉴译注-阅读导航
      分卷1 分卷2 分卷3 全书完
      资治通鉴译注-分卷1
      资治通鉴_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资治通鉴_周纪二 显王元年(癸丑、前368) 资治通鉴_周纪三 慎靓王元年(辛丑、前320) 资治通鉴_周纪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 资治通鉴_周纪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 资治通鉴_秦纪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 资治通鉴_秦纪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 资治通鉴_秦纪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 资治通鉴_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 资治通鉴_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 资治通鉴_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 资治通鉴_汉纪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 资治通鉴_汉纪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 资治通鉴_汉纪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177) 资治通鉴_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前169) 资治通鉴_汉纪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 资治通鉴_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无年(辛丑、前140) 资治通鉴_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申、前133) 资治通鉴_汉纪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 资治通鉴_汉纪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癸亥、前118) 资治通鉴_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前109) 资治通鉴_汉纪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前98) 资治通鉴_汉纪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86) 资治通鉴_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74) 资治通鉴_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 资治通鉴_汉纪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前61) 资治通鉴_汉纪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前58)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 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前41)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丑、前32)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前7)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前5)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寿元年(己未、前2)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3) 资治通鉴_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己巳、9)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15)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25)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庚寅、30)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年(丙申、36)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丁未、47)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61)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八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子、76) 资治通鉴_汉纪三十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85)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6)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125)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五 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6)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157)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164)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67) 资治通鉴_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子、172)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 孝灵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1)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一 孝灵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188)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甲戌、194)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四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196)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199)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六 孝献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201)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七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206)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八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209) 资治通鉴_汉纪五十九 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214) 资治通鉴_汉纪六十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 资治通鉴_魏纪一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 (庚子、220) 资治通鉴_魏纪二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223) 资治通鉴_魏纪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戊申、228) 资治通鉴_魏纪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辛亥、231) 资治通鉴_魏纪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龙三年(乙卯、235) 资治通鉴_魏纪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午、238) 资治通鉴_魏纪七 邵陵厉公中正始七年(丙寅、246) 资治通鉴_魏纪八 邵陵厉公下嘉平五年(癸酉、253) 资治通鉴_魏纪九 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 资治通鉴_魏纪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62) 资治通鉴_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酉、265) 资治通鉴_晋纪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癸巳、273) 资治通鉴_晋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280) 资治通鉴_晋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 资治通鉴_晋纪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299) 资治通鉴_晋纪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辛酉、 301) 资治通鉴_晋纪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年 资治通鉴_晋纪八 孝惠皇帝下永兴二年(乙丑、305) 资治通鉴_晋纪九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己巳、309) 资治通鉴_晋纪十 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312) 资治通鉴_晋纪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兴二年(甲戌、314) 资治通鉴_晋纪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年(丁丑、317) 资治通鉴_晋纪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兴二年(己卯、319) 资治通鉴_晋纪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 资治通鉴_晋纪十五 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甲申、324) 资治通鉴_晋纪十六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戊子、328) 资治通鉴_晋纪十七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壬辰、332) 资治通鉴_晋纪十八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咸康四年(戊戌、338) 资治通鉴_晋纪十九 显宗成皇帝下咸康八年(壬寅、342)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351)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永和十一年(乙卯、355)
      资治通鉴译注-分卷2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己巳、369)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五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子、376)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癸未、383)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十年(乙酉、385) 资治通鉴_晋纪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十二年(丁亥、387)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十七年(壬辰、392)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397)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戊戌、398)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己亥、399)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401)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五 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六 安皇帝己义熙元年(乙巳、405)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七 安皇帝庚义熙五年(己酉、409)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八 安皇帝辛义熙七年(辛亥、411) 资治通鉴_晋纪三十九 安皇帝壬义熙十一年(乙卯、415) 资治通鉴_晋纪四十 安皇帝癸义熙十三年(丁巳、417) 资治通鉴_宋纪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420) 资治通鉴_宋纪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甲子、424) 资治通鉴_宋纪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戊辰、428) 资治通鉴_宋纪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431) 资治通鉴_宋纪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丙子、436) 资治通鉴_宋纪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年(壬午、442) 资治通鉴_宋纪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447) 资治通鉴_宋纪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 资治通鉴_宋纪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年(癸巳、453) 资治通鉴_宋纪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甲午、454) 资治通鉴_宋纪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己亥、459) 资治通鉴_宋纪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巳、465) 资治通鉴_宋纪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466) 资治通鉴_宋纪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丁未、467) 资治通鉴_宋纪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辛亥、471) 资治通鉴_宋纪十六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476) 资治通鉴_齐纪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479) 资治通鉴_齐纪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甲子、484) 资治通鉴_齐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490) 资治通鉴_齐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酉、493) 资治通鉴_齐纪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494) 资治通鉴_齐纪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495) 资治通鉴_齐纪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497) 资治通鉴_齐纪八 东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9) 资治通鉴_齐纪九 东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0) 资治通鉴_齐纪十 和皇帝中兴元年(辛巳、501) 资治通鉴_梁纪一 高祖武皇帝天监元年(壬午、502) 资治通鉴_梁纪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监四年(乙酉、505) 资治通鉴_梁纪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监七年(戊子、508) 资治通鉴_梁纪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四年(乙未、515) 资治通鉴_梁纪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监十八年 (己亥、519) 资治通鉴_梁纪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524) 资治通鉴_梁纪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526)梁纪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公元526) 资治通鉴_梁纪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528)梁纪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戊申,公元528年) 资治通鉴_梁纪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酉、529)梁纪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己酉,公元529年) 资治通鉴_梁纪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戌、530) 资治通鉴_梁纪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辛亥、531) 资治通鉴_梁纪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癸丑、533) 资治通鉴_梁纪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乙卯、535) 资治通鉴_梁纪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戊午、538) 资治通鉴_梁纪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乙丑、545) 资治通鉴_梁纪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丁卯、547) 资治通鉴_梁纪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戊辰、548) 资治通鉴_梁纪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己已、549) 资治通鉴_梁纪十九 太宗简文皇帝上大宝元年(庚午、550) 资治通鉴_梁纪二十 太宗简文皇帝下大宝二年(辛未、551) 资治通鉴_梁纪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圣二年(癸酉、553) 资治通鉴_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 资治通鉴_陈纪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557) 资治通鉴_陈纪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辰、560) 资治通鉴_陈纪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未、563) 资治通鉴_陈纪四 临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 资治通鉴_陈纪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壬辰、572) 资治通鉴_陈纪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乙未、575) 资治通鉴_陈纪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乙酉、577) 资治通鉴_陈纪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年(庚子、580) 资治通鉴_陈纪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辛丑、581) 资治通鉴_陈纪十 长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84) 资治通鉴_隋纪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开皇九年(己酉、589) 资治通鉴_隋纪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开皇十二年(壬子、592) 资治通鉴_隋纪三 高祖文皇帝中开皇二十年(庚申、600) 资治通鉴_隋纪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寿四年(甲子、604) 资治通鉴_隋纪五 炀皇帝上之下大业四年(戊辰、608) 资治通鉴_隋纪六 炀皇帝中大业九年(癸酉、613) 资治通鉴_隋纪七 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丙子、616) 资治通鉴_隋纪八 恭皇帝下义宁元年(丁丑、617) 资治通鉴_唐纪一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年(戊寅、618) 资治通鉴_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戊寅、618) 资治通鉴_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己卯 、619) 资治通鉴_唐纪四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己卯、619) 资治通鉴_唐纪六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壬午、622) 资治通鉴_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甲申、624) 资治通鉴_唐纪八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丙戌、626) 资治通鉴_唐纪九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中贞观二年(戊子、628) 资治通鉴_唐纪十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六年(壬辰、632) 资治通鉴_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 资治通鉴_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辛丑、641) 资治通鉴_唐纪十三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癸卯、643) 资治通鉴_唐纪十四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上贞观十九年(乙巳、645) 资治通鉴_唐纪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贞观二十二年(戊申、648) 资治通鉴_唐纪十六 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勣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 资治通鉴_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龙朔二年(壬戌、662)
      资治通鉴译注-分卷3
      资治通鉴_唐纪十八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咸亨二年(辛未、671) 资治通鉴_唐纪十九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壬午、682)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687)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一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692)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酉、697)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三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庚子、700)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705)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五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下景龙二年(戊申、708)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六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下景云元年(庚戌、710)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七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开元二年(甲寅、714)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八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下开元六年(戊午,718) 资治通鉴_唐纪二十九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上开元十四年(丙寅、726) 资治通鉴_唐纪三十五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上至德元载(丙申、756) 资治通鉴_唐纪三十六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载(丁酉、757) 资治通鉴_唐纪三十七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上乾元二年(己亥、759) 资治通鉴_唐纪三十八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上元二年(辛丑、761)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乙巳、765)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历九年(甲寅、774)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历十四年(己未、779)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三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酉、781)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四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亥、783)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五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亥、783)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六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五兴元元年(甲子、784)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七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兴元元年(甲子、784)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七贞元元年(乙丑、785) 资治通鉴_唐纪四十九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丁卯、787)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792)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一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贞元十年(甲戌、794)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二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贞元十七年(辛巳、801)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三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上元和元年(丙戌、806)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四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下元和四年(己丑、809)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五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上元和七年(壬辰、812)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六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817)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七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元和十四年(己亥、819)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八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中长庆元年(辛丑、821) 资治通鉴_唐纪五十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癸卯、823)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年(己酉、829)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一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834)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二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下开成三年(戊午、838)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会昌三年(癸亥、843)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四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844)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五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四年(庚午、850)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六懿宗昭圣惠孝皇帝上咸通元年(庚辰、860)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七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中咸通九年(戊子、868)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八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下咸通十一年(庚寅、870) 资治通鉴_唐纪六十九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乾符四年(丁酉、877)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上广明元年(庚子、880)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一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二年(壬寅、882)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二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上中和四年(甲辰、884)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三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下光启三年(丁未、887)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四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龙纪元年(己酉、889)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五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中景福元年(壬子、892)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六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下乾宁二年(乙卯、895)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七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宁四年(丁巳、897)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八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900) 资治通鉴_唐纪七十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二年(壬戌、902) 资治通鉴_唐纪八十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复三年(癸亥、903) 资治通鉴_唐纪八十一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天元年(子、904) 资治通鉴_后梁纪一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开平元年(丁卯、907) 资治通鉴_后梁纪二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二年(戊辰、908) 资治通鉴_后梁纪三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辛未、911) 资治通鉴_后梁纪四 均王上乾化三年(癸酉、913) 资治通鉴_后梁纪五 均王中贞明三年(丁丑、917) 资治通鉴_后梁纪六 均王下贞明五年(己卯、919) 资治通鉴_后唐纪一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同光元年(癸未、923) 资治通鉴_后唐纪二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中同光二年(甲申、924) 资治通鉴_后唐纪三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同光三年(乙酉、925) 资治通鉴_后唐纪四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上之下天成元年(丙戌、926) 资治通鉴_后唐纪五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二年(丁亥,927) 资治通鉴_后唐纪六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下长兴元年(庚寅、930) 资治通鉴_后唐纪七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长兴三年(壬辰、932) 资治通鉴_后唐纪八潞王下清泰元年(甲午、934) 资治通鉴_后晋纪一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上天福元年(丙申、936) 资治通鉴_后晋纪二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二年(丁酉、937) 资治通鉴_后晋纪三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四年(己亥、939) 资治通鉴_后晋纪四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下天福七年(壬寅、942) 资治通鉴_后晋纪五齐王中开运元年(甲辰、944) 资治通鉴_后晋纪六齐王下开运二年(乙巳、945) 资治通鉴_后汉纪一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丁未、947) 资治通鉴_后汉纪二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丁未、947) 资治通鉴_后汉纪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下乾元年(戊申、948) 资治通鉴_后汉纪四隐皇帝下乾三年(庚戌、950) 资治通鉴_后周纪一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辛亥、951) 资治通鉴_后周纪二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中广顺二年(壬子、952) 资治通鉴_后周纪三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下显德元年(甲寅、954) 资治通鉴_后周纪四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显德三年(丙辰、956) 资治通鉴_后周纪五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显德五年(戊午、958) 感谢阅读,本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