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1、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4、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5、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此经的注疏很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蓍《金刚般若论》、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相不坏假名论》,以及未被汉译的师子月、月官等人所撰的论释。在中国,从东晋到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隋吉藏《金刚经义疏》、隋智顗《金刚经疏》、唐慧净《金刚经注疏》、唐智俨《金刚经略疏》、唐窥基《金刚经赞述》、慧能《金刚经解义》《金刚经口诀》、唐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等书。近人注释亦有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等多种。
鸠摩罗什,一个心中被我默念了千百遍的名字,一个用千万行文字,智慧和身世而使我倾倒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所译《金刚经》在千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人传诵,他是一名流传千古的得到高僧,然而,他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结婚的和尚,对,一代高僧鸠摩罗什他破了戒规,结了尘缘。罗什不是汉人,他是一千多年前的龟(此处念Qiu)兹国人,他的父亲鸠摩炎是当时龟兹国的国师,一人之下而为万人敬仰,可是在他看到罗什母亲的第一眼便爱上了她,毅然还了俗,从此便不再是出家之人。可是天意弄人,在罗什七岁那年母亲因目睹被埋葬人的坟墓突然心生忏悔,仿佛醍醐灌顶般得明白了凡尘间的因果轮回,于是便以绝食相逼决意皈依佛门,从此苦修最终得道入无色界,而人世间却留下了深爱她的丈夫和儿子们。而鸠摩罗什,出自皇室贵胄的他自幼聪敏,被誉为龟兹智慧之子。七岁随母亲出家,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奥义,博闻强记,以大乘小乘互为师,传为佳话。他怀有一颗仁爱慈悲之心,以弘扬佛学普渡众生为己任,历经风霜,饱受挫折,来到东土,呕心沥血从事译经事业,最终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名满天下。如此的卓绝,如此的气质,使我一凡尘女子终只能望其尊颜,感其胸怀,叹其睿智,怜其身世了。
第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敷座而坐。”世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平常,但是能够感受到那份淡定自若。这句话对我的点拨便是这几个字:活在当下。反思一下自己,如果是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听一曲喜爱的音乐,便会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但更多时候,我将很多事情视为迫不得已的任务,觉得繁复、琐碎,不得已而为之,带着不情愿的勉强态度而为之,于是效率下降,心情低落。身在曹营心在汉,杂念太多而心生浮躁,此为第一种,空间上“不在当下”。还有一种,时间上“不在当下”,比如为很久以前的事情而无法释怀,那是活在过去,总是幻想暂时无法实现的图景,那是活在将来。我可以有甜蜜的记忆用来回味,可以有痛苦的教训用来警戒,可以有美好的憧憬用来励志;但是过去的快乐也好,悲伤也好,别人的赞美也好,中伤也好,都已经成为过往烟云,不应沉浸其中,否则心灵承载了过多思绪和杂念而负载过重,便无法轻松前行。因此,“活在当下”意味着空间和时间上的“当下”,每一个当下都全神贯注,万念归于一念,物与我合一,这样的刹那便是永恒。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珍惜和把握每一个永恒的刹那,生命之水便能潺潺的流动。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
《金刚经》最新章节: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本页提供金刚经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