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年首部小说《残人传》完稿,《铁笛震武林》出版,次年随着《残肢令》出版,奠定“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1975年任台中科教中心主任。1983年辞职,专心于小说创作。1989年携次子若华返乡探亲。次年母亲去世,闻讯后健康情况进一步恶化,创作了最后一部小说《怪侠古二爷》。1997年检查出癌症,拒绝截肢,次年癌细胞扩散。1999年去世,终年71岁。
1961年的一天,在台湾云阳的北港一间出租屋内,陈青云问妻子:你存折上还有多少钱?妻子拿出存折,陈青云拿过来,取出最后一点钱,去了高雄,半个月后回来时多了一部书稿,这就是《残人传》。书稿寄去了台湾的清华出版社,一家人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了多长时间无从考证,只知道他们那天已经没米下锅,夫妻二人正陷入绝境之时,门外来了一个人,站在院子里问道:陈青云先生的家在这里吗?陈青云便将来人请入屋内,来人进屋之后表明是清华出版社的编辑,说出了那句让陈青云终身难忘的话:“你的书稿我们社决定出版”!
陈青云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回大理探亲之后写就的《怪侠古二少爷》,从此封笔,把书稿寄到弟弟手中,由内地的花城出版社出版。陈青云笔耕数十年,具体到底有多少作品,实际上连他自己也不完全清楚,大概有百余部,近三百集,三千六百万字之多,现在很多国外图书馆都收藏有陈青云的书,特别是华人多的地方,象多伦多的图书馆就藏有他的作品集。陈青云的电影和电视实际上也拍过不少,但是在内地放映的不多。言谈中,陈昆俊老先生一再为陈青云在内地的影响不大而感到自责。他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陈青云的作品尽量搜集齐全,然后为他出一套全集。
之前陈青云写作过一些散文和诗歌,但是一直都没能打响,用内地的话来说,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当时在台湾,武侠小说是禁书,说它是“腹诽文学”,当时台湾的社会非常黑暗,人民物质和精神非常贫乏、压抑,或许这也和台湾后来武侠小说盛极一时有关,它给人们提供一种暂时的安慰,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而60年之后,气氛开始宽松,也正是这个时候,卧龙生和诸葛青云等人开始写作武侠小说。陈青云写的第一部是《残人传》,但实际上出版的第一部书是《铁笛震武林》,以其鲜明的风格引起极大的反响,到写作《鬼堡》的时候,他已经奠定了“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60年解禁以后,光台湾便先后有348人写武侠小说,发行2000余部,40000余集。可以说陈青云在这样的环境中最终能成为一代名家,极为不易。他最畅销的作品是《死城》,在内地前后印了5版,每一版都不会少于5万册,这还只是正版。香港评论界最推崇他的《醉书生》、《黑儒传》,陈昆俊先生比较欣赏《罗刹门》,但他认为,陈青云最好的作品是他的中篇武侠小说和他后期的推理小说。海内外评论界对陈青云作品的评价,主要认为他的作品语言古朴,较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字之美,早期作品情节怪异,但后期作品偏重于更为深刻的内容,思想更为精辟。
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第一代新派武侠作家,大多是由内地迁去,又多半以军人居多,如当过通信兵的陈青云、装甲兵的柳残阳及卧龙生等。战争的阴影往往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如陈青云在越南集中营的非人经历,不仅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摧残(一直有肺结核和痛风的疾病),还对他的创作造成了重大影响,使得他的早期作品多有影射集中营的意象(如《鬼堡》和《死城》)。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风光的武侠小说家背后隐藏的不幸经历。写作是一条寂寞而漫长的道路
在晚年的时候,陈青云把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投入了一家投资公司,打算就此封笔养老,谁料那家公司后来却卷款外逃,血本无归。该事件可算得上是台湾当年的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受牵连的投资者达到一万多人。具体损失情况不得而知,陈昆俊老先生只是叹息着说,那一次把陈青云的棺材本都赔进去了。
云龙有千年的诺邓古村,有八大盐井的繁华往事,有“中国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出过王九龄、董泽这样创办了东陆大学的名人,如今,环抱它的群山上,又多了一座衣冠墓,一位落叶归根的老人结束了历经磨难的一生,回到了他的故乡,不再离去。